很多年以后,当我再次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,总是会想起我每次参加遴选的那些上午:
在或是风和日丽,或是凄凄风雨的早晨,慌忙的扒完早饭,步履匆匆的从宾馆赶往考点。在门口领了各种资料,尾随着人流,看着一张一张陌生而凝重的面孔进入考场,偶然间在考场的教室外和前同事同学熟人打个照面。
准备考试的过程是如此的焦虑,总是坐上列车奔赴一场又一场考试,在考试前一天像很多次一样都是夜里3点多都未能合眼,脑海里浮现出以往岁月的一幕一幕。
今天,和往常一样拿到试卷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我是倒着做的。因为根据经验,前面小题目容易卡住,浪费很多时间,大脑像发动机一样还没完全发动起来,而且材料里很多词语,小题目里是可以用上的。
第四题,这次从第四题(倒数第二题)开始做,阅读材料,来让大脑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开始预热,然而这题写经验交流材料的题目难住了我。
第五题,开始写大作文(最后一题)。想到曾经有人跟我说过,遴选大作文本质上是大型案例分析题,不能用申论的那一套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”,就是一个开头交代背景,然后就直接上对策。于是我直接套用不久前在《安徽日报》上面看到的一篇讲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章,那是一篇新闻报道,名字是《遵循市场逻辑汇集资本力量 安徽省力促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》。
落笔成文:
《以“关键招数”为新兴产业发展“筑势赋能”》
建设新兴产业是我省落实XXX考察安徽重要讲话要求的具体举措,是推动三地一区建设的必然要求,更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。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,通过遵循市场的逻辑,运用资本的力量,利用平台的模式,构建生态的思维,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,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“筑势赋能”。
一是要用市场的逻辑催生“扎根拔节”。
二是要用资本的力量引来“源头活水”。
三是要用平台的模式厚培“肥田沃土”。
四是要用生态的思维构建“热带雨林”。
我花了近90分钟写以上的最后两题,猛然发现时间不够了。赶紧开始倒过来做试卷的第一题。
第一题,看到题目的时候悔恨与痛苦交织,我在近期的报刊杂志上看到过讲红色资源的东西,当时毫不在意,心想,怎么可能考这个……?于是编吧。
1.摸清底数,建立台账。
2.履行职责,强化管理。
3.立法立规,加强保障。
4.创新利用,注重转化。
第二题,也是一脸懵逼,从材料里找对策,动脑子想了想。
1.精准核查情况,梳理调研情况,形成方案报领导审批,对部分同志进行约谈劝导。
2.强化调研能力,通过培训、学习及研讨交流,通过传帮带提高调研水平。
3.注重结果运用。部分调研上升为政策,开展典型评比,进行正反典型评比。
4.加强督查考核,对调研情况定期督查,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,严肃问责。
语言组织的非常不好,因为短时间内写上去会很乱,也漏掉了很多点。
第三题,审了下题,是文旅厅,想到文旅厅没有调动医疗资源的职能,也就这么编了。
1.提高政治站位,强化底线思维、安全意识,把疫情防控作为政治任务,绷紧这根线。
2.落实各项措施,在车站、景区实行“二码联查”,密闭空间注意通风,体温监测,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
3.做好保障措施,景区要限流,安排医疗人员、设立隔离点、配备医疗防护物资。
4.强化信息公开,各单位要利用“两微一端”宣传疫情防控知识、及时公开限流信息,疏导群众焦虑情绪。
因为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,根本不顾逻辑通不通,同样漏掉很多点。
考完试,很疲惫,不想再去过问了,感觉真是一种解脱。也许这种考试,本质上是要求你在很短时间内,整出来个像那么一回事的东西,好比让你造辆车,只需要四个轮子+沙发,并不需要你考虑安全气囊、雨刮器什么的。
楼主之前的考试经历中,有和机构对过答案的,发现南辕北辙,千差万别,曾经以为自己完蛋了,结果出来是岗位第一,谁知道他们的评分标准是什么呢?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理解的思路作答。